10吨“《浪潮》”激荡vps日本西岸大剧院 再现上海是“中国左翼文化中心”

来源: 搜狐专栏
2025-05-15 19:17:11

最佳回答

“vps日本”10吨“《浪潮》”激荡vps日本西岸大剧院 再现上海是“中国左翼文化中心”

在左联成立95周年之际,聚焦革命烈士与文学志士的舞台剧《浪潮》今起在西岸大剧院上演至17日。这部运用了10吨水,营造“浪潮”意象的剧目带来激荡滨江的艺术感染力,而这里距离左联烈士牺牲地——龙华烈士陵园车程不过10分钟。

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冯铿、殷夫牺牲于龙华的来龙去脉,就是《浪潮》的主线。全剧不局限于现实主义手法,从他们的牺牲开场。当他们的意识相聚在另一个空间时,他们始终不断自我叩问:为何赴死?是因为开枪的士兵吗?是东方旅社的那次会议吗?是文学感召吗?还是因为心中的爱与信仰?

在人生终极问题的探讨之中,五烈士的人生经历徐徐展开。柔石,这位浙江宁海人,曾写下“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的壮志豪言,他创作了《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诸多作品。胡也频,福建福州人,坚信“文学不是艺术之宫里无用的宝石,而是社会革命最有力的斧头” ,代表作有《圣徒》《活珠子》。湖北武昌的李求实认为,“我们必须要学会既能用枪又能用笔,我们才能称为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文武全才的革命家” 。他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著译颇丰。广东潮州的冯铿,喊出“只要血不会干,什么困难都可以打破!”,以创作小说为主。浙江象山的殷夫,一首《别了,哥哥》彰显坚定立场。他的诗歌《孩儿塔》《血字》等广为流传。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和经历,却都怀着共同的理想,为无产阶级革命甘愿奉献出年轻的生命。最终,他们在回溯中找到了信仰的基石,无怨无悔地选择为唤醒和解放更多中国百姓而奋斗。

舞台剧《浪潮》的形式感十分强烈。它采用“水舞台”的设计,配合升降悬浮板等 ,形成刚柔并济的形式与内涵。人物时常被生活“拖泥带水”,但更多的时候是“劈波斩浪”。水至柔,如人心。但水汇聚,就成为浪潮,如革命浪潮般席卷社会、荡涤心灵。革命的坚与柔,都体现在水的呈现上。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这部剧目,在创作初期就组织演职人员时常赴龙华烈士陵园采风,深入研读史料,融入了烈士的师生情、姐妹情、革命理想等,赋予了历史人物能与当代青年共鸣的视角。此前,西岸大剧院还上演了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展现了田汉、聂耳等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左联的人物、故事,在同一剧院“接续”上演,凸显了如今未必人人熟知的历史——上海就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中心”。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