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经国外vps租赁费用济”与“三个浙江”
最佳回答
“国外vps租赁费用”“地瓜经国外vps租赁费用济”与“三个浙江”
(原标题:“地瓜经济”与“三个浙江”)
东海之滨,碧海蓝天之间,宁波舟山港运达全球。作为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的贸易枢纽,这里昼夜进出的航船,不断拓展浙江乃至中国的发展空间。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地瓜经济”理论,20多年来指引浙江不断突破瓶颈,实现“省域的浙江”“中国的浙江”“全球的浙江”持续壮大,成为我国坚定推进对外开放发展的省域样本。
“省域的浙江”: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块茎”
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紧邻杭绍甬高速和苏台高速公路的杭州传化公路港,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智慧化物流中心,平均每天有7000多辆货车在此装卸、中转。目前,传化集团在20多个省(区、市)布局公路港项目72个,经营面积600多万平方米。
执行“中欧快航”航线首航的“嘉华宁波”轮启航驶离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2024年12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1986年创业、从生产液体皂起步的传化集团,实业根基一直在浙江,但发展的视野与格局不断拓展:化学化工产业优势凸显,科技农业、生物技术等蓬勃发展,公路港物流服务全国,产品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化集团是浙江支持企业立足本地、开放发展的缩影。多年来,“省域的浙江”在面临瓶颈时实现不断突破,背后有着理念与思路的指引。
传化集团旗下传化化学大江东基地的产品仓库(2024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回眸本世纪初的浙江,正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土地面积小、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地方发展面临资源要素与市场空间的突出瓶颈。
传化集团旗下传化化学大江东基地的数字控制中心(2024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为了突破局限,浙江一些企业尝试“走出去”。但在当时,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担心大量浙商向外发展,会导致浙江经济“空心化”。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地瓜经济”理论强调“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开阔了浙江干部群众的视野,为省域经济突破瓶颈、拓展空间、释放活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地瓜经济’理论生动而深刻,在浙江迅速凝聚起共识与行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
践行“地瓜经济”理论,浙江始终把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块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省域的浙江”持续提能升级、发展壮大。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04年以来浙江出台系列政策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发展块状经济为形态,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浙江绍兴柯桥柯海公路上,来往货车川流不息:由南向北是运往蓝印时尚小镇进行印染的白色坯布,反向则是五颜六色的纺织面料。2024年,柯桥中国轻纺城总成交额达4009.87亿元,同比增长11.09%。
一名来自埃及的客商在2024中国绍兴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春季)上选购面料(2024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深耕‘一块布’,柯桥纺织持续精进。”浙江布创纺织集团总经理钱水江说,专注提升印染技术、时尚设计、产业链协同等,让传统纺织业块状经济不断焕发生机。
目前,浙江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万家,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块状经济成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国的浙江”:促进省内省外联动发展
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乐清起步、创业40余年的德力西集团,目前在上海布局了研发团队,在全国建成五大电气产业基地。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坦言,企业在发展中不断遇到新的瓶颈约束,总能从“地瓜经济”理论中找到突围思路。
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地瓜经济”理论为浙江开放型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行动指南。
出台文件支持浙商“建立全国浙商营销网络”“深入开拓国内市场”,推动浙商面向全国各地投资发展;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互联互通……
在“地瓜经济”理论指引下,目前600多万浙商深耕国内市场,带动杭州丝绸、温州皮鞋、永康五金等块状产业享誉全国。浙商编织的生产营销网络,为浙江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环节、提升对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汇聚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的浙江义乌,链接着我国210多万家企业、3200余万名工人,在深度融入中国经济版图中实现快速发展。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商户向突尼斯客商介绍一款电钻(2024年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作为重要枢纽,义乌有力驱动‘中国的浙江’持续壮大。”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寿升第说。
浙商走到省外、深耕国内市场,有力驱动浙江省内省外联动发展。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国产大飞机区域产业整合、G60科创走廊等沪浙、浙皖合作清单,都是践行‘地瓜经济’理论的丰硕成果。”浙江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杜彬俊说。
今年4月底,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在浙江嵊州扩大投资,打造世界级储能中心。此前,嵊州以总投资13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为牵引,近年累计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特色关键零部件、电池等亿元以上项目133个,总投资845.37亿元。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认为,“地瓜经济”理论指引浙江开启探索内源驱动、外向拓展、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持续结出硕果。
伴随着自身发展壮大,“中国的浙江”也在国家经济版图中挑起更多大梁。
观众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游戏科学展区体验国内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年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已经在浙江举办三届。“它办在浙江,意在为全国搭平台、试制度。”在浙江省商务厅服务贸易处处长庄谨看来,“地瓜经济”让浙江开放发展有了更好基础、更多机遇,并与全国共享。
“全球的浙江”:统筹“走出去”与“引进来”
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州,由华立集团投资建设的中亚华塔工业园已经完成首批入园企业的签约。园区全部开发完毕后,预计可容纳近百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创造超1万个就业岗位。
“‘地瓜经济’理论指引了浙江民营企业快人一步,以全球眼光谋划长远发展。”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目前华立产品和服务销售至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个生产制造基地分布在全球多地,此外有“三大三小”境外工业园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合作,加快成长为扎根中国、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浙江凯乐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装配设备(2025年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目前,200多万浙商遍布全球。他们就像地瓜的藤蔓向世界各地延伸,汲取着阳光、雨露和养分,在广泛的合作共赢中助推浙江经济持续壮大。
支持龙头企业海外并购,“跨境电商+海外仓”服务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海外产业园为载体“借船出海”,以建设总部经济园区引领企业全球化布局……经过多年发展,“全球的浙江”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
浙江省商务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浙江累计备案对外投资企业超1.4万家,对外投资备案额1448.8亿美元,覆盖153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青山、吉利、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
在吉利汽车临海制造基地,工作人员为新能源车安装电池包(2025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全面加强与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合作,2024年在巴黎成立科技创新中心、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今年与国际顶级原料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优质原料……营收已经突破百亿元的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更广泛的“走出去”与“引进来”,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企业董事长侯军呈坦言,只有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真正与国际大牌同台竞争,不断接近“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的战略愿景。
锚定“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切实增强“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
在位于台州温岭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九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电机部件(2024年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浙江在“地瓜经济”理论指引下,坚持向开放要空间,放眼全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地处印度尼西亚北加里曼丹工业园区,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泰昆石化(印尼)有限公司引领投资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抓紧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达到86.24亿美元,支撑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构建国际化跨境供应链。
“‘藤蔓’越伸越长,‘地瓜’越种越大。”浙江省政府咨询委特邀委员、研究员刘亭表示,“地瓜经济”理论彰显时代生命力,正在引领我国在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应对挑战、把握机遇。